天亲菩萨把八识分成三类
唯识学认为一切法都是天亲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,那么到底我们的菩萨心有几种差别相,先做一个分类,把识有一个问答,分成问:【夫言正唯识义,天亲约有几种识?】 那么在唯识的菩萨这个正确的义理当中,到底把凡夫的把识心分成几个类别呢? 答:【经论通辩,有八种识:一眼识,分成二耳识,天亲三鼻识,菩萨四舌识,把识五身识,分成六意识,天亲七末那识,菩萨八阿赖耶识。把识如《唯识论》云,识所变相,虽无量种,而能变识,类别唯三:一谓异熟,即第八识,多异熟性故;二谓思量,即第七识,恆审思量故;三谓了境,即前六识,了境粗相故。】 在大乘的唯识的经论当中呢,一般这个通就是一般的分别,是把凡夫的心分成八种,由浅而深八种,哪八种呢?就是包括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叫前六识,这个前六识呢,是攀缘外境的,那么第七的末那跟第八呢,它们都不攀缘外境,这攀缘向内攀缘,攀缘自我,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赖耶识,总共分成这八个识,这八个识呢在《成唯识论》当中,把它分成三类,它说这个心识所变现的相状有无量种,就是我们的心里面有业力,这个心的业力有各式各样业力变现出来的外境,那外在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,你找不到两个人完全一样的,没有两个人的生命是完全一样的,就算你是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,因为你的业力不一样。在过去生,你拜一百拜,他拜九十九拜,就不一样了,是吧?不可能两个因地完全一样,所以得果报不可能两个完全一样。所以从一种所变现的外境,那每个人千差万别,但是能变现的心,原则上,我们的心态有八种可以归纳的。 这八种呢,一般我们是把它按照它的性质,简单的分成三类,这三类很重要,这个是天亲菩萨的智慧。天亲菩萨把八识在三十颂里面,分成三类,你一定要把它分成三类,你才容易了解:第一个异熟,第二个思量,第三个了境。 那么异熟是什么呢?那是第八识多异熟性故。这个多是什么意思呢?多分,第八识的功能很多,它也可以说是含藏,也可以说是异熟,也可以说是阿赖耶我爱执藏,它有三种功能。但是为什么天亲菩萨给它一个异熟呢?因为它最主要的功能,最能代表它的,最多分的就是异熟为主。异熟简单来讲就是因果,就是果报的意思。它是一个果报识,你所有生命的果报,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,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你的生命体,它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,这多异熟性故。 第二个思量。当我们的生命出现的时候,你出现一个果报,你可能是一个男人,也可能是一个女人,那么你一出生的时候,你的内心世界,就会有一种自我的概念,那个自我概念是谁呢?就是思量,我爱执。你很自然会有一种自我概念,我可以去造业,那么最后也是有一个我来得果报,这种自我概念就是思量,恆审思量,它能够对它这个生命体,产生很深入很相续的观察,而产生一种自我概念。 第三个是了境。这个了境呢,依止这个自我,去了解一切的外境,去受用一切的外境。那么去了解外境是谁呢?是前六识,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,去广泛的攀缘,就是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。所以它就分成三个:一个是负责变现果报,一个是在果报里面产生自我概念,第三个是去了解外境,有三种:异熟、思量、了境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三套:?16>道场加行(四种清净明诲)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三套:?21>道场加行(四种清净明诲)
- 《楞严经》第十六套:?47>(五十种阴魔)慧律法师主讲
- 不能起颠倒,这是净土宗的底限
- 《楞严经》第十四套:?1>(说禅那证位,令住圆定,直趣菩提)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五套:?23>十习因、六交报、七趣轮回
- 《楞严经》第十六套:?19>五十种阴魔
- 「厚德载物」如何理解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三套:?4>道场加行(四种清净明诲)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五套:?13>十习因、六交报、七趣轮回
- 《楞严经》第十四套:?3>(说禅那证位,令住圆定,直趣菩提)
- 閑谈中的杂秽语业不可不慎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五套:?3>十习因、六交报、七趣轮回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五套:?13>十习因、六交报、七趣轮回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三套:?19>道场加行(四种清净明诲)
- 龙树菩萨:十二礼偈
- 《楞严经》第十六套:?46>(五十种阴魔)慧律法师主讲
- 《楞严经》第十六套:?13>五十种阴魔
- 《楞严经》第十一套: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(前二十四圣)?19>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