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,约有四障
【疏】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,约有四障约有四障。今人四障破除,闻佛方能执持,不肯乃至一心故。执持 【钞】障者,约有四障遮也。今人以此四种,闻佛遮障念心,不肯不肯执持,执持故须破除。约有四障 四障者: 一谓即心是今人佛,何必捨己念彼。闻佛 不知即佛是不肯心,不妨念佛故。执持良繇即心是佛,岂不即佛是心。但执念心,不许念佛,则心佛是二,即义不成。是以念佛念心,两不碍故。 二谓何不遍念诸佛,而唯念一佛。 不知心专志一,乃成三昧故。良繇众生智浅,繁则不胜,故用志不分者神凝,役心行岐者功丧。如普广大士问佛,十方俱有佛土,何以独赞西方。佛言,阎浮提人,心多杂乱,令其专心一境,乃得往生。以诸佛同一法性身,念一佛,即念一切佛故。 三谓佛佛可念,何不随念一佛,而必念阿弥陀佛。 不知彼佛与诸众生,偏有因缘故。良繇彼佛名号,人所乐称,就令恶人,有时不觉失声念佛;乃至人逢善事,不觉念佛,欢喜赞歎;人逢恶事,及与苦难,不觉念佛,伤悲痛切,机感因缘,莫或使之而自然故。 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,相好光明,而但念名号。 不知持名,于末法中最逗机故,不思议故。逗机者,《文殊般若经》云,众生愚钝,观不能解,但令念声相续,自得往生。不思议者,如前所明一行三昧,则不但逗乎钝机,神用不测故。如《遗教经》言,心者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今制心佛号,而至一心,何可思议。 《佛说阿弥陀经疏钞》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
- 《别行疏钞》的十种礼佛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四十二)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,诸识有几种生住灭?”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三十三)【注释】彼彼诸病人,良医随处方;如来为众生,随心应量说;妄想非境界,声闻亦非分;哀愍者所说,自觉之境界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九十九)【注释】大慧,彼于一切众生界,皆悉如幻,不勤因缘:远离内外境界,心外无所见
- 养猫捕鼠,能滋生无量恶业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五十一)大慧,略说有三种识,广说有八相。何等为三?谓真识、现识,及分别事识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六十九)【注释】大慧,藏识灭者,不异外道断见论议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五十三)大慧,譬如明镜,持诸色像,“现识”处现,亦复如是。
-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,是诵还是不诵
- 共读楞伽开示(三十一)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
- 随机阅读
-
- 要破执着,必须先破你的分别
- 共读楞伽开示(三十)楞伽经的由来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五十七)大慧,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,是现识因。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三十五)【注释】复次大慧,若菩萨摩诃萨,欲知自心现量,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,当离群聚、习俗、睡眠
- 审察自心的真与伪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十三)一切法不生,一切妄想不生,就是真如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九十四)妄想、因缘灭尽,离妄想说所说,观所观,受用、建立身之藏识,于识境界、摄受、及摄受者不相应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一十二)大慧,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,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,诸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
- 临终时靠音声特别稳当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二十八)方便句非方便句。巧句非巧句。净句非净句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四十二)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,诸识有几种生住灭?”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六十九)【诠论】大慧,藏识灭者,不异外道断见论议。
-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八十一)复次,大慧,妄想三有苦灭,无知爱业缘灭,自心所现幻境随见,今当说。
- 共读楞伽开示(七十六)云何象马鹿?云何而捕取?云何而卑陋?何因而卑陋?云何六节摄?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三十五)地句非地句。心句非心句。施设句非施设句。自性句非自性句。阴句非阴句。众生句非众生句。
-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七十)大慧,外道说流注生因,非眼、识、色、明集会而生;更有异因
- 共读楞伽开示(七十二)佛复有几种?复有几种生? 魔及诸异学,彼各有几种?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五十三)大慧,譬如明镜,持诸色像,“现识”处现,亦复如是。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