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素念佛之人为什么也会遭受苦难
问:今有一疑问,吃素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。念佛弟子吃素念佛,人遭受已经多年。苦难因为信佛之人,吃素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,念佛天龙八部、人遭受大力神王常随拥护。苦难往世恶业亦渐消灭,吃素纵有怨对,念佛不能为害。人遭受此乃佛经所说,苦难决非虚语。吃素 讵于三月间,念佛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,人遭受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,吃素已二十余年,常到居士林听经。逢人必劝念佛吃素,心极慈悲行善。不料一日,送素菜与某师兄,在马路上行走,为汽车轧死。后为巡捕房收去,至三日后,其家子孙晓得,始去领归安殓。余闻悉之下,心中非常惊惶,至今疑惑不解。且佛会中人闻之,亦均不安。 故特上书,恳求老法师开导,指示所以然之故。何以临终如是之苦,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?说个明白,可使大家安心念佛,不胜感德之至。(周颂尧居士原函)答 印光大师答:接手书,知阁下于佛法道理,尚未真明。吾人从无始以来,所作恶业无量无边。《华严经》云:「假使恶业有体相者,十方虚空不能容受。」须知人之修持,果真诚无伪,便能转业,转重报后报,为现报轻报。凡夫肉眼,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,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,一朝惨死,或者由此苦报,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,而得生善道;或在生有真信愿,亦可往生西方。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,不敢臆断,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。其可决定者,为善必有善报,作恶必有恶报。为善而得恶报,乃宿世之恶业果报,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。 汝等诸人,见此老人得此果报,心中便有为善无福、善不足为之邪见,故致惊惶疑惑。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,有何各异?倘深信佛言,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。以因果之事,重叠无尽,此因未报,彼果先熟。如种稻然,早种者早收;如欠债然,力强者先牵。古有一生作善,临终恶死,以消灭宿业,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。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,欲修舍利殿,念沂亲王有势力,往募,所捐无几,愤极,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,血流而死。即时,其王生一子,哭不止。奶母抱之游行,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,离开又哭。遂将其图取下,奶母常向彼持之,则永不哭。王闻而异之,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,则即于其子生日,断手流血而死。彼王遂独修舍利殿。及年二十,宁宗崩,无子,遂令彼过继,为皇帝四十一年,即宋理宗也。 此僧之死亦属惨死,使无常哭不止,见舍利图则不哭,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?此事载阿育王山誌,光于光绪二十一年,拜舍利数十日,看之。明理之人,任彼境遇如何,决不疑因果有差、佛语或妄。不明理,守死规矩,而不知因果复杂,遂致妄生疑议,总因心无正见故也。 如所说念佛之人,有三宝加被,龙天护佑,此系一定之理,断不致或有虚妄。然于转重报后报,为现报轻报之理,未能了知,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。昔西域戒贤论师,德高一世,道震四竺(四天竺国)。由宿业故,身婴恶病,其苦极酷,不能忍受,欲行自尽。适见文殊、普贤、观世音三菩萨降,谓曰:「汝往昔劫中,多作国王,恼害众生,当久堕恶道。由汝宏扬佛法,故以此人间小苦,消灭长劫地狱之苦,汝宜忍受。大唐国有僧,名玄奘,当过三年,来此受法。」 戒贤论师闻之,遂忍苦忏悔,久之遂愈。至三年后,玄奘至彼,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。其说苦之人,哽咽流泪,可知其苦太甚。使不明宿世之因,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。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,尚得如此惨病,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?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,故稍见异相,便生惊疑,无善根人遂退道心。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,亦复如是起邪见心。不知皆是前因后果,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,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,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。 复周颂尧居士书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
- 顺着道德去做,就能得到五种福报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六十一)【义贯】阿难,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,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妙觉明体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九十)【讲义】伏请世尊为证明,五浊恶世誓先入,如一众生未成佛,终不于此取泥洹。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三十五)【义贯】阿难,又汝所明,舌味为缘,生于舌识。此识为复因舌所生,以舌为界
- 《阿弥陀经》所被根机之信愿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六十九)【义贯】阿难,譬如瀑流,波浪相续,前际后际不相踰越。行阴当知亦复如是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十二)何谓真心,何谓性定
- 共读楞严开示(四百二十七)【讲义】于意云何?如是殊方,诸有为相,为因彼生?为复空有?
-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四十八)【讲义】若目出者,既从目出,还从目入
- 随机阅读
-
- 改变内心有两个重点
- 共读楞严开示(八十三)儒云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今有此一恨,正可改偏闻之辙,而趣正修之路矣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一十二)云何无因作?云何有因作?有因无因作?及非有无因?
- 共读楞严开示(四百三十四)【讲义】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;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尽。
-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
- 共读楞严开示(十五)正说妙定始终,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七十八)【讲义】因于通、塞,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嗅闻性。此闻离彼通、塞二尘,毕竟无体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六十六)【讲义】汝曾不知:如来藏中,性见觉明,觉精明见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
-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
- 共读楞严开示(一百六十七)阿难,是诸近远诸有物性,虽复差殊,同汝见精清净所瞩,则诸物类自有差别,见性无殊,此精妙明诚汝见性
- 共读楞严开示(四十六)室罗筏城,即憍萨罗国都城,因有两国同名,故以帝都见称,乃波斯匿王所都也
- 共读楞严开示(十二)会通四科,即性常住
- 如果不吃肉,吃蛋可以吗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八十一)【义贯】若此虚空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,当知现前地、水、火、风均名五大。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
- 共读楞严开示(八十九)本经三定别名,仍存梵语者,即尊重不翻之例。此三名最重要,又最难解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四十七)【讲义】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!是诸狂华,非从空来,非从目出
- 耶祇婆罗门受持五戒的因缘
- 共读楞伽开示3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七十四)【义贯】汝观地性:粗为大地,细为微尘。至邻虚尘,析彼极微色边际相,七分所成。更析邻虚,即实空性
- 共读楞严开示(九十)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