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八大愿——(第8愿)皆得知他心念
设我得佛,大愿第愿国中天人,知心不得见他心智,大愿第愿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,知心不取正觉。大愿第愿 我成佛的知心时候,我国土中往生的大愿第愿天人都能照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,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亿亿诸佛国中众生的知心心念。若此愿不能实现,大愿第愿就不成佛。知心 法藏菩萨观察他方世界发现,大愿第愿若仅能以天眼看见他方世界的知心形象,以天耳听闻他方世界的大愿第愿声音,却不能了解他人心之所念的知心话,也是大愿第愿不完美的。众生心机不一,内心的想法,不会轻易暴露出来,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发生欺诈、误会以及善恶难分的情况,古往今来知人最难,只能「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」,长时间相处观察,才能知道当人的品操。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着名人物——周公和王莽。从外在形迹来看,这两人有相似之处。白居易诗曰:「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下士时,向使当初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?」 这首诗寓意深刻,意谓周成王继位时年幼,由叔父周公摄政,周公非常勤劳地辅佐幼主成王治理天下。这时却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,说周公要篡位,成王听后也起了疑心。于是周公就到楚地躲避,致令天象发生变异。后来成王发现了一份周公捨身救武王的祈祷文,这才相信周公之忠,将他隆重地迎请回朝。而王莽开始为官时行事非常谦卑,礼贤下士,生活简朴,可是一旦取得王太后等的信任,掌握了实权,他就篡夺了皇位。这二人同居实权高位,然居心行止却迥然不同。若周公在被谗言所伤的时候就去世了,或者王莽在他礼贤下士、谦恭简朴的时候离世了,那后人又如何知道这两人究竟是忠还是奸呢?毕竟凡夫没有他心智通,无法辨别,只有事后方可评判。 古往今来,识别人心是一个永恆的难题。孔子有一段识人的箴言,「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!人焉廋哉!」(《论语》)这几句话耐人寻味。从字面上看,似乎是指了解一个人,需要看他的行为,观察他的动机,细微地了知他的心安在何处,如此一来,这个人还能怎么隐藏呢?一般注释悉作如是说。而蕅祖解释,这个「其」字,不是指他人,而是指自己!意谓识别他人,先要认识自己。要观照自己的行为动机,要观察自己的心安在何种状态。他人是自己变现出来的,本源是自己。如果对自己显现的心不了解,又何能知道对方的心呢?知人先知己。自己意念如明镜,犹能照见他人心之所念。是故《金刚经》云:「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」 阿弥陀佛加持国中天人的他心智通,首先知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念头的差别,诸如善心、不善心、广大心、狭劣心、顺生死心、背生死心、妒嫉心、贪慾心、欺诈心、声闻心、独觉心、菩萨心、天龙八部的心、三恶道众生的心、处在种种厄难的众生的恐惧心,等等,对于这些无量差别的种种众生心,极乐天人悉皆分别了知。不仅了知一世界,进而百世界、千世界、百千世界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,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心悉皆分别了知。知其因缘成熟,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度化,应以何身得度者,悉现何身而为说法。须知得他心智通有助于普度众生。佛在讲经说法前之所以要入定,就是要观察与会大众根机与心理状态,然后才能够应机而说。对声闻根性的人便以声闻法引导,对大乘种性的人便称性宣说摩诃衍。贪慾心重者,教其修不净观;瞋恚心强者,令其修慈悲观;乃至业障重者,敕令忆佛念佛。如是观机逗教,应病与药。机教相应,众生得度。度化众生,法不应机,等同閑言语,众生得不到受用。 然众生的机心犹如海底暗礁,极其复杂。吾人念念向外奔逸,很少返观自己的内心世界。若迴光返照,就该生起大惭愧心。吾等业识心中,业力妄想杂念无量无边,且善少恶多,充斥着黑暗有毒的念头和负面的能量。三毒烦恼令吾人身心染着不清净,一则身体素质陋劣,四大不调,五脏六腑失去平衡,常常生病;另一方面,心理上焦躁烦乱,心猿意马,不得安宁。身心悉皆陋劣,构成五浊中的众生浊。 感恩阿弥陀佛,令十方诸往生者,不借长久修持,自然报得他心智通,随应他方众生心念欲乐,予以相应的接引化度。又因国中天人悉具他心通,诸极乐同仁心之所念,口之欲言,预先便知心意,慈心相向,佛眼相看,莲邦胜友,其乐融融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
-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一十二)大慧,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,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,诸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三十九)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,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十)远离一切虚妄故
-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
- 共读楞伽开示(三十四)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,神通游戏,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三十五)地句非地句。心句非心句。施设句非施设句。自性句非自性句。阴句非阴句。众生句非众生句。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十六)佛有四不立
-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三十三)【注释】彼彼诸病人,良医随处方;如来为众生,随心应量说;妄想非境界,声闻亦非分;哀愍者所说,自觉之境界
- 随机阅读
-
- 造同样的罪业,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六十四)大慧,譬如泥团、微尘,非异非不异。金、庄严具,亦复如是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零六)为有几阿 ,名舍梨沙婆?几舍梨沙婆,名为一赖提?几赖提摩沙?几摩沙陀那?复几陀那罗,为迦梨沙那?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六十)大慧,若覆彼真识,种种不实诸虚妄灭,则一切根识灭,是名相灭
- 当你最痛苦、障碍最深时,你就修这个观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八十五)【注释】大慧,彼若相续:若事、若生、若有;若涅槃、若道、若业、若果、若谛、破坏断灭论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五十)【诠论】大慧,诸识有三种相,谓转相、业相、真相。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一十八)譬如海水变,种种波浪转,七识亦如是,心俱和合生。谓彼藏识处,种种诸识转,谓以彼意识,思惟诸相义
-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一十三)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,决断句义;最胜无边善根成熟,离自心现妄想虚伪
- 共读楞伽开示(三十三)如是我闻,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,种种宝华以为庄严,与大比丘僧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一十二)如修行者入禅三昧,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,而作是念:“识灭然后入禅正受。”实不识灭而入正受
-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
- 共读楞伽开示(九十一)无上世间解,闻彼所说偈,大乘诸度门,诸佛心第一:善哉善哉问,大慧善谛听,我今当次第,如汝所问说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四十四)佛告大慧:“诸识有二种生住灭,非思量所知。诸识有二种生,谓流注生及相生;有二种住,谓流注住及相住
- 共读楞伽开示(二百三十五)【注释】复次大慧,若菩萨摩诃萨,欲知自心现量,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,当离群聚、习俗、睡眠
- 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九十四)妄想、因缘灭尽,离妄想说所说,观所观,受用、建立身之藏识,于识境界、摄受、及摄受者不相应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六十七)【注释】如是,大慧,转识、藏识、真相若异者,藏识非因;若不异者,转识灭,藏识亦应灭,而自真相实不灭
- 共读楞伽开示(一百七十三)【注释】复次,大慧,有七种性自性:所谓集性自性、性自性、相性自性,大种性自性、因性自性、缘性自性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