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佛学基础

女性修行应该注意什么

佛教经文上也说过「厌离女身」,女性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难破戒的修行故事。那么,应该佛教也重男轻女吗?女性适合修行吗?该怎样做?

女性修行应该注意什么

佛陀原本不允许女性出家修行。注意因为古印度时期社会落后,女性治安不好,修行出家人经过旷野时,应该会被抢走衣裳等物品。注意如果僧团中有女性,女性危险系数更高,修行住宿也很不方便。应该另外,注意女性情感丰富,女性敏感,修行聚居修行容易出现两舌等是应该非。女性还特别贪恋男女情爱,放不下家庭,佛陀也担心她们出家后会反悔。

大爱道比丘尼是圣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,抚养佛陀长大。她率领五百女众到达佛陀讲法的精舍,表达心愿:「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。愿得受佛法律。使得无上正真之道。我以居家有信有乐。晓知无常。如是乐欲出家为道。」

她们长跪不起令佛陀的堂弟阿难非常感动。阿难对佛陀说了很多姨母辛苦抚养佛陀的往事,又替她们求情:「大德!摩诃波闍波提瞿昙弥受八重法,尽形寿不犯。」

但佛陀却更倾向于让女性在家修行,认为僧团里太多女人会影响修行:「譬如家中女多男少之时,盗贼夜盗易侵,如是,阿难!若女人得于此法、律,从家而出家,此梵行则不久住。」

但阿难还是一个劲地恳求,终于打动了佛陀。最终,在阿难的帮助下,大爱道比丘尼和跟随她的五百女众都出家了,成为女众出家的起源,佛还专为女性制定了「八敬法」。

由于佛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允许女性出家,佛经上又有「厌离女身」的描述,所以很多人便认为佛教也重男轻女。但实际上,佛法最强调「众生平等」,也是首先打破古印度种姓观念,追求人人平等的「先驱者」。佛教的教义上也从未出现过歧视女性的内容。而且,在佛教传播的两千多年里,女性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胜鬘夫人发菩提大愿

胜鬘夫人从小在母亲末利皇后的薰陶下,笃信佛法。后来,她嫁到很远的地方,无法聆听佛陀教诲。深具慧根的胜鬘夫人凭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欢喜心,不仅与佛陀感应道交,还得到佛陀授记成佛:「当得作佛,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。」

阿术达舌战声闻比丘

《佛说阿闍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》上说,阿术达是「阿闍世王之女,名无畏德,年十二」,虽然年纪小,却「端正好洁,光色第一」,相貌非常端正庄严。她「与舍利弗,目连等诸声闻论难,尽使屈服」,借与大菩萨们辩论,来弘扬菩萨精神,广说经法。

《佛说法灭尽经》上说:「法欲灭时,女人精进,恆作功德。」男性反而不如女性:「男子懈慢,不用法语,眼见沙门,如视粪土,无有信心。」因此,末法时代,没有女性的参与,佛法便很难继续普及和发展。

正因为女性身上更多两舌、情执等弱点,所以女性修行也面临很多挑战。

不能吃苦:相比于男性,女性体力差、身体弱、恆心差,比较「娇气」。一旦觉得修行苦,就容易放弃。

感情用事:喜欢相貌庄严、态度温柔或口才好的师父,反之则兴趣不大。太过情绪化。一旦与同修出现矛盾,师父忽略冤枉了自己,就生退心,「老娘不干了」。将学佛与家庭对立,懒于俗务。如果家人不认同自己学佛,便认为对方障道,心生嗔恨。

斤斤计较:有些女性「小心眼」,容易计较得失。比如听经闻法时计较座位是否靠前、能否跟师父互动;作义工时计较哪个工作比较爱干,哪个工作能在师父面前「露脸」,拈轻怕重。

贪恋外表:对外表、衣着过于看重,甚至在道场里也描眉画眼,浓妆艳抹,穿着性感。

总之,虽然女性有许多天生的生理心理弱点,但佛法是心地功夫,只要精进勇猛,性别就不是关键。「谁说女子不如男」,那些出类拔萃的女性修行人就是很好例证。女性不但能弥补劣势,也能反超男性。

分享到:

京ICP备2024096807号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