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度龙王与金翅鸟王
过去,佛度有四龙王,龙王一名噏气,金翅二名大噏气,鸟王三名熊罴,佛度四名无量色。龙王一日,金翅这四龙王一起去敬谒佛,鸟王稟白:「此海中有无数种的佛度龙族众生,因为过去生所造作的龙王业行而投生为龙,或为大龙、金翅或为小龙、鸟王或是佛度身形羸劣,常被欺侮。龙王有四种金翅鸟常以这些龙及龙妻、金翅龙子为食,造成海中龙族众生的惊恐怖畏。愿佛慈悲救护,让海中龙族众生能得安稳,无有恐怖。」 佛于是脱下身上所着之袈裟,告诉海龙王:「拿着这件佛的袈裟,分给所有的龙族。只要持有佛的袈裟一缕,金翅鸟便不能触犯你们。为什么可以如此?因为佛持守清净戒,所发之愿,必能满愿。」 闻佛所说,龙王们还是感到惊恐焦虑,心想:「此件佛的袈裟实在太小,如何能分给所有的海中诸龙,让大家都能持有?」 佛知道龙王们心中的疑虑和担忧,说道:「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来分取佛的袈裟,佛的袈裟始终不会减少。这是佛不可思议的巍巍功德!」 于是海龙王恭敬地接下佛的袈裟,分成无数百千小段,然后分给诸龙王,龙王们再分给各自龙宫内的所有龙族众生,而佛的袈裟依然如故,未有减少。海龙王于是告诉诸龙王:「此袈裟是佛所披着,应当恭敬此袈裟如同恭敬佛、恭敬塔寺一样。恭敬此袈裟的功德,与用一切珍稀之物供养佛的功德,等无差别。」 佛言:「如是,如是!如仁者所言!恭敬此袈裟即等同供养佛。汝等且查看所有大小诸龙及龙妻、龙子是否都已分得佛的袈裟?」 海龙王回答:「是的。」 佛接着说道:「我授记你们都将脱离龙身,在贤劫中,除志求大乘者外,其余诸龙皆得证阿罗汉果,得入涅槃。佛住世时,凡众生发一念善心,终必成佛。」 得佛授记,海中诸龙及龙妻、龙子皆欣然大喜,纷纷来到佛前,同声说:「佛所言真实不虚,今为我等授记将来皆当成就阿罗汉果,我等以虔敬心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诸圣众,愿奉持佛净戒,遵循佛的教导。现今佛住世,我们当经常前往敬谒、顶礼佛,听闻佛开示法义,铭记于心;将来佛入涅槃后,必当以一切庄严之具恭敬供养佛舍利。」 四金翅鸟王听闻此事,皆惶恐不安,迅速来到佛前,顶礼佛后,同声问道:「佛为何要阻挠我们猎取食物?」 佛言:「用四种方式取得食物,将会堕入三恶道。哪四种?一是用网猎捕禽兽、残害群畜、杀生害命,取用为自己的食物;二是手执兵器、刀矛斫刺,强行捕捉射杀、劫夺他人财物以为己用;三是为人悭贪、阿谀谄媚,违犯规矩、巧诈欺骗而得到饮食;四是非师称师、非佛称佛、堕邪称正、非寂志称寂志、非清净称清净、非梵行自称梵行,以种种讹诈言行得到饮食供养。用这四种方式取得饮食,将会堕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恶道。不应当用这些伤生害命的方式滋养己身。一切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,所以应该像护念己身一样护念众生的生命,使众生得安稳。有智者不会以不当的作为迫害众生。不当做的事慎勿为也!」 闻佛此言,四金翅鸟王与随行的百千眷属们同时稟白佛:「今日我等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众僧,忏悔过去所犯的罪殃,愿奉持佛净戒。从今日开始,愿以无畏施护念一切龙族;只要佛的教法住世,我们必当拥护正法;尽形寿,遵循佛的教法,不违背佛的教敕。」 佛告诉四金翅鸟王:「金仁佛住世时,你们身为比丘,名为欣乐、大欣乐、上胜、上友,却违犯戒律、贪图供养、迷失心志,随同亲族追逐豪贵生活、生邪见、轻慢其他比丘,使比丘们生恼,且不守护自身身、口、意三业,作恶甚多,是因为供养金仁佛的福德因缘,所以命终后不堕入地狱,而堕入畜生道。你们投生为金翅鸟王,前前后后所杀害的众生,难以计量,果报实为可怖,怎能不赶紧悔过改正。」 佛随即以神通力,令四金翅鸟王识知自己的宿命因果,过去所做诸行,一切罪福之业皆历历在目。四金翅鸟王稟白佛:「过去的自己心性刚强,难调难伏,放任一己的贪心、嫉妒心,危害众生,违背金仁佛的教导。从今以后,我们宁可失去身命,也绝不敢再造恶。」 佛接着为金翅鸟开示法义,并为他们授记:「弥勒佛下生人间度众,在龙华三会的第一会时,你们都将得度!」 典故摘自:《佛说海龙王经·卷第四·金翅鸟品第十六》 省思: 龙和金翅鸟皆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众之一。公案中,龙和金翅鸟王各随过去生所造罪福之业而受报,后蒙佛救度与教化,乃发心皈依三宝、持佛净戒,併发愿守护正法,而得佛授记。因果历然,善恶业报,纤毫不差,造作恶业,损人害己,为佛弟子,当深明因果,断恶修善,进一步学佛之广大慈心,克己慈忍,善护自他,利乐有情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
- 要平息愤怒,必须捨去对他人的怀恨
- 共读楞严开示(一百七十五)佛告阿难:今汝所言,见在汝前,是义非实。若实汝前,汝实见者,则此见精既有方所,非无指示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十五)发觉初心,二决定义
- 共读楞严开示(一百五十五)佛兴慈悲,哀愍阿难及诸大众,发海潮音,遍告同会
- 用这个愿望来做生命的核心价值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一十二)阿难!如彼众生,同分妄见,例彼妄见,别业一人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一十)【讲义】阿难!如汝所明,眼色为缘,生于眼识
-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《金刚经》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
- 当你最痛苦、障碍最深时,你就修这个观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七十九)【义贯】阿难,风性无体,动静不常:汝常整衣,入于大众,僧伽梨角动及傍人,则有微风拂彼人面
- 随机阅读
-
- 人生没有结果,它只是业力的释放
- 共读楞严开示(一百零六)佛告阿难:“如汝所言,潜根内者,犹如瑠璃。彼人当以瑠璃笼眼,当见山河,见瑠璃否?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一十五)【讲义】若生于声,识因声有,则不关闻。无闻则亡声相所在?
- 共读楞严开示(一百二十七)阿难白佛言:世尊,我佛宠弟,心爱佛故,令我出家;我心何独供养如来,乃至遍历恒沙国土
- 有欲便有苦,无慾则无苦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十二)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十八)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室羅筏城,祇桓精舍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一十七)【讲义】阿难!又汝所明,鼻香为缘,生于鼻识。
- 皈依的三宝有两种
- 共读楞严开示2——要敬佛、敬法、净僧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十)众生相续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七十六)【讲义】因于动、静,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听闻性。此闻离彼动、静二尘,毕竟无体
-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二十四)又妙见精,非和合者,为非明合?为非暗合?为非通合?为非塞合?若非明合,则见与明,性、相乖角,如耳与明
- 共读楞严开示(一百二十五)阿难,汝今欲知奢摩他路,愿出生死。今复问汝。即时如来举金色臂,屈五轮指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十五)发觉初心,二决定义
- 求地藏菩萨满愿快,是什么原因呢
- 共读楞严开示(二佰七十六)【讲义】因于动、静,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听闻性。此闻离彼动、静二尘,毕竟无体
- 共读楞严开示(九十八)佛告阿难:[汝今现坐如来讲堂,观祇陀林今何所在?]
- 共读楞严开示(三百二十)【讲义】若因味生,识自为味,同于舌根,应不自尝,云何识知,是味非味?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